查看原文
其他

捧杯的背后是大工人永不止步的挑战!

为大工青年点赞的 大连理工大学 2023-12-24

黔中十月 青春激荡

挑战梦想 今夜无眠
“挑战杯”闭幕式现场,随着主持人宣读“优胜杯”名单——“大连理工大学”时,我校代表团紧紧相拥在一起。

激情、喜悦、感动、释放……两年来的艰苦努力在此刻绽放,参赛选手、指导教师、保障工作组……带着灿烂的笑容和还未来得及擦干的泪水,共同定格下这个见证历史的瞬间。

颁奖合影


本届竞赛 我校荣获
主体赛特等奖1项
一等奖4项 二等奖1项
“揭榜挂帅”专项赛
特等奖2项(含1项最佳人气作品)
一等奖3项 二等奖1项 三等奖1项
以团体总分第8名
再度捧起“优胜杯”
创造我校在“挑战杯”赛事上的
获奖数量最多
获奖等级最高
全国排位最佳的
历史最好成绩!
  
耀眼的成绩背后
镌刻着参赛团队和竞赛工作组
历时700多个日夜的全力攻坚

让创新种子孕育发芽



01

“我们的项目是通过不断挖掘完善‘出道’的,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,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拿下全国特等奖!”材料学院团队队长毛润钥没有想到,自己从研一开始做的一项科研成果竟然一步步蜕变成了“挑战杯”特等奖项目。


特等奖团队实验中

自上一届“挑战杯”落下帷幕,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由校团委牵头抓总,校内多个单位联动,学生系统、科研系统、教务系统协同,在40多天的时间里走访调研10余个院系,本着“全面挖掘、严格遴选、重点孵化”的原则,通过多场政策宣讲、逐一沟通动员,最终吸引了近百位教师参与指导,在2023年大赛通知下发前,储备了百余项种子项目


政策宣讲


“对于种子项目,我们建立了一种动态调整机制,不搞‘保送’,谁上谁下,实战成绩说了算”,校团委工作人员说。“攀登杯”竞赛作为“挑战杯”的校内选拔赛已经开展了19届。2023年“攀登杯”赛制改革,全面对标国赛,吸引502件作品,5100余名师生同台竞技,而最终只有23件作品参加省赛,也只有不超过6件作品进入国赛。作为全校学生进入大学参与的第一个科创赛事,“攀登杯”不仅是科创种子“播种器”,也成为高级别赛事的“试金石”。


攀登杯


挑战就是要精益求精



02

“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,最迷茫的就是如何将技术核心清晰呈现出来,不断地打磨修改让我们迷茫中又有希望,或许这就是挑战的魅力”,化工学院团队队长鲍庆光回忆起备赛经历感慨道。


打磨培训


周周有打磨,定期有训练。在国赛筹备阶段,学校党委书记项昌乐院士召开工作推进会指导项目,校领导深入参赛团队交流,各参赛作品推报院系为备赛提供全方位支持,竞赛工作组“一对一”制定训练方案,邀请校内外专家50余人次参与指导,开展100余次打磨研讨、文本撰写、讲稿修改、模拟答辩、演讲仪态等各类专题培训和跟踪辅导。“非常感谢领导和专家的意见,让我们将项目的特点和优势梳理得更清楚,这个过程很不容易,我和学生们也得到共同成长”,团队指导教师材料学院胡方圆教授赛后感慨。


校党委书记项昌乐指导

今年,“挑战杯”还设立“揭榜挂帅”专项赛,聚焦“卡脖子”技术,通过“征榜—发榜—竞榜—评榜—夺榜”的方式,政企出题,高校揭榜。赛制不同,考察侧重也不同,这更加考验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。竞赛工作组在整个暑假期间对21个赛题进行深入分析,依托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团队与发榜企业对接,经过数轮打磨,最终7支团队在该赛道获奖,位居高校排行榜前列。


在挑战中铸就青春梦想



03

“经历上百次的迭代,才能取得好成绩,虽然是个人项目,但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线上不间断的模拟让我在现场更加从容。”由于比赛周期较长,生物工程学院陈思哲已经毕业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深造。


学生团队讲解

从表达技巧到形体礼仪、从展板设计到展位装饰,竞赛工作组专门为每一个团队安排全真模拟和压力测试,组织10余次全程模拟,保证线上“不断线”,线下“不停歇”

比赛当天,我校团队早早来到比赛现场,再没有往日的紧张和波澜。检录、陈述、回答问题,一切都在计划之中,一切仿佛往日训练,一切都是那么熟悉。展示环节从容淡定、决赛答辩沉着冷静、舞台打擂娓娓道来。


参赛团队合影


一路走来,我校代表队以出色、出彩、出新的成绩,成功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。这是全体参赛师生和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,更得益于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,构建了“氛围营造-项目培育-竞赛选拔-专项孵化”的全链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,让创新精神扎根大工学子心中。


这是一次青春与梦想的碰撞

是大工学子不断追求卓越的远航

以“挑战杯”为起点

大工青年将继续

乘风破浪 奔赴远方


内容来源 | 校团委

编辑排版 | 任亭钰

审核校对 | 赫铭 周学飞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